预计未来国家队在商业航天产业中的主导权会进一步提升,并将在商业航天的卫星发射以及卫星制造领域承担更多任务。同时,商业航天的市场份额将向龙头公司集中。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工业化水平迈入新阶段,行业降本增效路径日渐清晰。
在商业航天发展之前,航天企业普遍存在不计成本追求技术突破的情况。伴随着低轨卫星星座组网工作的加速实施,商业航天市场拥有了可持续的规模化订单,这将有力推动相关供应链体系发展实现跃升。
图表8:商业航天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低轨道卫星相较传统卫星的三大革命性突破——轨道高度压缩带来的5G级传输时延、星座组网实现的全球无缝覆盖、规模化制造带来的成本断崖式下降,使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性基础设施。
当SpaceX“星链”卫星以每周120颗的速度批量升空时,全球航天产业已进入"流水线制造+批量化发射"的新范式。
图表9:2021-2024年“星链”用户数量和在轨服务卫星数量增长趋势
当前,建设大型低轨星座,已成为我国奔向星辰大海的必选项。截止2024年,“千帆星座”成功进行三次组网发射,在轨卫星达54颗;中国星网“一箭十星”开启组网之旅;时空道宇在轨卫星达30颗,实现了对全球90%区域的覆盖。
2025年,太空资源争夺将愈发激烈,全球低轨星座加快组网进度,我国低轨星座整体建设进程也将迈入新阶段,多个低轨星座的更多组网卫星发射升空,卫星数量有望翻一番。
如“千帆星座”计划2025年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GW星座计划明确未来五年内完成约10%的部署,即到2029年底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平均到2025年需发射约260颗卫星。
展望未来五年,我国卫星制造、发射等环节关键技术攻关将取得更多突破,低成本、高效能的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能力将持续提升。
图表10:2025-2030年“千帆星座”计划卫星发射及网络覆盖规划
随着世界大变局和太空技术变革,空间资源成为了大国家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在太空竞争中采取了航天与商业航天并重发展的战略。
商业航天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研发能力和社会资源,进一步推动航天科技创新,让航天技术发展更直接惠及国民经济。
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和空间资源利用的加速发展,航天服务深度下沉大众用户,太空旅游、太空制药、卫星影像订制、卫星宽带上网、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更多关于商业航天行业的全面数据和深度研究,请查看韦伯咨询最新发布的
公司总部:中国-深圳
主营业务:行业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IPO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可研、细分行业尽调、产业园区规划等
客服热线:段先生13480610575,刘先生14776264685(微信+电话)
联系邮箱:WBZX2019@163.com
公众号:韦伯咨询、韦伯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