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我国首次 IND 创新药新药品种数量 821 个(只包括 2023 年新申请品种,如在 2023 年之前申报过 IND 的品种则未包括在 2023 年的统计值内),比去年上升 16.4%,近四年总体复合增长率(CAGR)为 25.1%。
2023 年我国国产化药、国产生物药、进口化药、进口生物药和国产中药首次 IND 创新药品种数量和占比分别为 360(43.8%)、343(41.8%)、59(7.2%)、59(7.2%)和 49(6.0%),其近四年年复合增长率 CAGR 分别为 21.4%、47.0%、-7.7%、19.0%和 75.9%。
2023 年国内 IND 新药申报适应症重点布局在肿瘤、血液疾病、心血管及感染领域,该四类适应症近五年国内 IND 新药申报事件 CAGR 分别为 21.9%、8.6%、14.5%和 13.7%。近五年,眼科领域在国内受到关注,CAGR 为 31.7%。
从近五年国内首次 IND 新药类型分布分析,申报重点集中于小分子化药和抗体,新兴疗法中 CGT(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和寡核酸药物)和 ADC 的创新药 IND 数量保持增长,近五年 CGT 和 ADC 创新药 IND 数量 CAGR 分别为 65.7%和 55.1%。
国内 1 类新药临床在研靶点中,与癌症治疗相关的靶点占据主要部分,如排行数量前三的 PD-L1、CD3、PD-L1 都与癌症治疗有关。
在三个临床阶段中,处于临床Ⅰ期中的药物占比最大(49.5%),是目前对应药物研发的主要阶段,其中 PD-L1、PD-1、HER2、EGFR 等靶点的新药研究处于临床 III 期的占比靠前,表明上述靶点已趋于研发成熟期,而 CLDN18.2、CD137、CD19、MET 等靶点正处于研发热度上升期,未来可期。
化药领域,国内 1 类化药临床在研靶点中 BTK 靶点的数量最多,CDK4、FLT3、CDK6 等次之。
另外,TOP20 中临床Ⅰ期数量最多,占 46.3%;临床Ⅱ期次之,占 36.5%;临床Ⅲ期相对较少,占 17.2%。
从数据上看,化药领域 TOP20 靶点 II 期和 III 期的研究占比(II 期和 III 期总共占 53.7%)更加集中,可以看出化药领域靶点研究相对成熟,热门靶点推进速度更快。
在生物药品领域,1 类生物新药临床在研靶点中,数量排名靠前的 PD-L1、CD3、PD-L1,与 1 类化药临床趋势类似。
另外,TOP20 靶点临床Ⅰ期数量最多,占 51.3%;临床Ⅱ期次之,占 39.1%;临床Ⅲ期相对较少,占 9.6%;生物药 TOP20 在研靶点里面处于临床早期更高(I 期和 II 期占比更高)。
生物药 TOP20在研靶点大多为新开发的靶点,TOP20 靶点中 I 期和 II 期占比更高,表明新靶点、新技术涌现更快,并迅速成为热点。
《2024年中国创新药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
一、报告简介
《2024年中国创新药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由韦伯咨询创新药行业研究专家团队耗时数月,经过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引用国内外权威数据,运用科学的产业研究模型及方法,最终形成了涵盖创新药行业政策规划、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全国重点省市发展情况、龙头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布局与进展、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投资机会挖掘等内容详尽的深度研究报告,对预知创新药行业需求前景、国家政策走向、竞争对手的业务布局、紧紧抓住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制定公司应对战略与实施方案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以下为报告目录,如需订购报告全文,请联系客户经理段先生13480610575、刘先生14776264685(微信+电话)。
正文目录
第一章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背景与环境
第一节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概况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产品特点及分类
三、产品的应用领域
四、行业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特点
一、行业周期与季节性
二、行业主要经营模式
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
四、项目运营收入构成
第三节 中国创新药行业技术现状
一、产品研发情况
二、技术水平及应用
三、专利申请及授权
四、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第四节 全球创新药行业发展概况
一、全球市场发展情况
二、主要国家发展情况
三、国外政策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中国创新药行业核心政策与规划分析
第一节 创新药行业政策思路及过程回顾
第二节 创新药行业政策顶层总规划
第三节“十五五”创新药规划展望
第四节 相关部门创新药政策规划分析
一、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发展规划
二、主管部门制定的监管政策思路
三、监管部门政策变化趋势分析
四、相关行业协会的工作规划
五、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情况
公司总部:中国-深圳
主营业务:行业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IPO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可研、细分行业尽调、产业园区规划等
客服热线:段先生13480610575,刘先生14776264685(微信+电话)
联系邮箱:WBZX2019@163.com
公众号:韦伯咨询、韦伯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