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伏发电业务营收及利润
自2016年公司收购永祥股份(多晶硅)、合肥通威(电池片)、通威新能源(光伏电站),正式进军新能源行业以来,公司的光伏板块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2017年光伏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77%。2018年光伏板块的营业收入突破110亿元。2019年达到185亿元,同比增长60%。同时,光伏业务带来的毛利也在逐年上升。2019年,光伏板块产生的毛利已达46亿元,同期农牧板块的毛利为24亿元,光伏板块成为公司盈利的主要推动力,在公司光伏板块营业收入和毛利的构成中,占比最多的是电池片,其次是高纯多晶硅产品。
图表1:2016-2019年通威股份光伏板块各产品营收变化(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
图表2:2016-2019年通威股份光伏板块各产品毛利率变化(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
相比农牧板块的各类产品和业务,光伏板块的产品有着更高的毛利率,其中多晶硅及化工和光伏发电两项相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毛利更高。自2016年以来,近4年多晶硅及化工业务平均毛利率为34.77%,光伏发电业务平均毛利率为47.84%,均高于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务的平均毛利率19.57%。农牧板块中动物药品业务的毛利率也较高,但其营收占比很小,对公司利润贡献不大。
图表3:2011-2019年通威股份各产品、业务的毛利率比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
二、光伏产品研发及技术优势
公司成立了多晶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纯晶硅制备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冷氢化、反歧化、大型节能精馏、高效还原、尾气回收、电器自动化控制技术、热能梯级综合利用、分析检测、氯氢元素闭路循环等技术领域拥有二百多项成果。新项目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永祥法”、独创的“反应精馏法”,N型单晶80%以上,部分达到电子级晶硅水平,实现高纯晶硅“中国制造”。
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在聚焦主流PERC技术在产品转换效率与可靠性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基础上,积极开展包括HJT、TOPCON、PERC+等有可能成为下一代量产主流技术路线的中试与转化工作,同时保持对包括钙钛矿、叠层电池等前瞻性技术的跟踪与研发论证。
图表4:HJT电池片转换效率的提升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
通威作为PERC时代电池片领域的领先企业,2019年在成都(和三峡资本合资成立中威公司开展)和合肥分别建设了两条HJT中试线,是国内最早低成本商业化量产的企业之一,同年6月20日,公司一期研发项目第一片异质结电池片成功下线,转换效率达23%。2020年仍然是以1.0项目(300-400MW级)为主,根据目前测试数据,可达到24%效率,但是目前主要的策略还是进一步降本,2.0项目(GW级项目)会在2021年6-7月份投产。
图表5:截至2020年底国产百兆瓦级HJT产线设备情况
资料来源:Solarzoom、韦伯咨询
2020年10月,通威进行了1GW大试线项目招标,多家设备公司中标。采用182尺寸,并要求腔体留有余量可升级至210尺寸,按照182电池片8.09W/片的功率(对应24.5%效率),7000有效工作小时/年计算,实际总产能约1.2GW。
图表6:2020年通威1GWHJT产线招标情况
资料来源:Solarzoom、韦伯咨询
通威1GWHJT产线有以下优势:
(1)设备国产化提速:除在清洗制绒环节采用日本YAC(半导体行业清洗优秀公司)设备外,其余所有设备均为国产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0%;
(2)设备成本已快速降低:已经低于4.5亿元/GW,较2019年末的8亿元/GW,已经大幅降低,当然后续依然有空间。
(3)出片数量较快:PECVD出片数较高,我们估计是通过腔体增加实现,而单以镀膜速度的工艺提升来看,仍需要持续改进。
(4)产业链配套跟进较快:HJT配套保山N型硅料项目同步推进,同时后续也与天合光能共同建设拉晶、切片产能。
三、光伏业务产能及装机规模
1、多晶硅
截止2020年底,公司公司高纯多晶硅年产能达到9万吨位居行业第一。乐山二期(3.5万吨)和宝山(4万吨)项目有望于2021年Q4投产,届时实现产能15.5万吨,计划2023年实现产能22-29万吨,并且通威与晶科及隆基长协基本锁定未来三年每年13.28万吨多晶硅销售。
图表7:截止2020年底通威股份硅料三大基地及产能投运、在建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
2、太阳能电池
公司2020年中期实现产能27.5GW,根据通威2020-2023发展规划,电池片产能2021年底达到40~60GW,2022年达到60~80GW,2023年达到80~100GW。市占率预计2021年底为11.03%,将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图表8:2020-2023年通威股份电池片产能规划情况(GW)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
3、光伏电站
截止2020H1,公司共计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电站44座,累计装机并网规模2,127MW,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图表9:2020年通威股份各类光伏产品产量及产能利用率(吨,%)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
三、光伏产品成本及盈利能力
通威硅料生产成本优势明显,盈利能力突出。国内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中,能源和原材料占了大部分,其次是折旧,因此降低生产的综合能耗与折旧是使生产成本下降的关键因素。
(1)公司新产能位于低电价地区,且规模化帮助企业通过大用户直购电等方式获得更低的单位电价;(2)设备国产化率提高降低折旧费用,公司凭借与设备厂商的长期稳定合作及多年采购经验,可以选购到性价比和稳定性更好的设备。(3)公司通过科学性、精细化管理理念,使生产效率达到较高水平。
图表10:通威股份各个硅料生产基地成本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
公司2020年中报显示,2020年平均生产成本3.95万元/吨,其中新产能平均生产成本3.65万元/吨。在单晶料和多晶料均价同比分别下降14.4%和41.2%的情况下,公司高纯晶硅产品平均毛利率达到27.70%,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
图表11:截止2020年底通威股份硅料各公司产能及成本(万吨/年)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
电池片成本中硅片约占电池成本约66%,非硅成本约占34%,而电池片成本的下降主要来自非硅成本,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太阳能电池行业平均非硅成本约0.31元/W,通威非硅成本为0.2-0.25元/W,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60%-80%,成本优势明显。未来随着技术工艺的进步和产能的扩大,非硅成本将进一步下降。2020年公司大尺寸电池非硅成本基本上都能做到0.2元/W以内,预计到2021年年底可做到0.18-0.19元/W,并向0.15元/W目标迈进。
图表12:通威股份光伏产品及相应非硅成本下降趋势(元/w)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韦伯咨询
更多光伏发电行业的深度研究和全面数据,请关注韦伯咨询官网或公众号,或者点击查看韦伯咨询独家发布的《2021年中国光伏发电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
该报告由韦伯咨询光伏行业研究专家团队耗时数月,经过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引用国内外权威数据,运用科学的产业研究模型及方法,最终形成了涵盖光伏发电行业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全国重点省市发展情况、龙头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布局与进展、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投资机会挖掘等内容详尽的深度研究报告,对预知光伏发电行业需求前景、国家政策走向、竞争对手的业务布局、紧紧抓住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制定公司应对战略与实施方案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公司总部:中国-深圳
主营业务:行业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IPO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可研、细分行业尽调、产业园区规划等
客服热线:段先生13480610575,刘先生14776264685(微信+电话)
联系邮箱:WBZX2019@163.com
公众号:韦伯咨询、韦伯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