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组件设备技术现状及进口替代情况
作者:
|
作者:韦伯咨询
|
发布时间: 2020-01-08
|
76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8年,除功率测设设备,组件设备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一、组件制备的工艺流程 光伏组件的制备主要包括电池片互联和层压两大步骤。电池片互联决定了组件的电性能,目前,光伏组件的标准电池片数量为60片或72片,对应以10或12条铜线作为汇流条将其连接起来,6组互联为一个光伏组件。光伏组件产品的使用寿命至少为25年,需保证它的环境耐受性,并具备一定的机械性能,因此,在电池片互联后,一般而言,需按照钢化玻璃、EVA、电池片、背板以从下到上的顺序,经过层压的方式封装在一起,背板与钢化玻璃将电池片和EVA封装在内部,通过铝边框和硅胶密封边缘保护。 光伏组件制备的具体工艺流程可分为:焊接、叠层、层压、EL测试、装框、装接线盒、清晰、IV测试、成品检验、包装等,其中技术和价值量最高的环节为焊接和层压。 二、组件设备的主要类别 组件设备与组件制备的各个工艺流程相对应,主要设备包括激光划片机、串焊机、自动叠层设备、层压机以及自动流水线。具体环节看,焊接环节需要的设备有激光划片机、汇流条焊接机、电池片串焊机;层叠环节需要的设备为摆模板机;层压环节需要层压机;EL测试环节需要EL测试仪;装框环节需要的设备为自动摆框装框机;装接线盒环节需要接线盒焊接机;清洗环节需要的设备为组件翻转单元;IV测试环节用到的设备为IV曲线测试仪;成品检验环节需要的设备为翻转检查单元;包装环节需要包装产线。除上述单一设备外,设备厂商还可提供组件自动化装备产线,涵盖各个环节,实现交钥匙工程。 三、国产组件设备进口替代基本实现 国产组件设备历经三个阶段,最终实现组件进口替代。光伏行业发展的初期,三头在外,组件设备国产化的起步颇为艰难。光伏组件的市场和技术都在外,国内厂商高额进口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利用国内的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生产和加工,然后向外出口价值量较低的组件产品。 2000年起,国产组件设备开始替代进口设备,在解决有无问题之后,因为组件厂商大部分以出口为导向,所以相较于国外先进设备生产的组件产品,国产设备所生产的组件难以赢得外国客户的认可。国产组件设备真正的发展源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兴起,201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稳步发展太阳能,把光伏产业培养成为中国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和新兴能源支柱产业。随着技术难度的攻克,国产组件设备在价格端具备更大的优势,交货周期更短,服务响应更为及时,2018年,除功率测设设备,组件设备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更多光伏发电行业的深度研究和全面数据,请关注韦伯咨询官网或公众号,或者点击查看韦伯咨询独家发布的《2021年中国光伏发电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 该报告由韦伯咨询光伏行业研究专家团队耗时数月,经过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引用国内外权威数据,运用科学的产业研究模型及方法,最终形成了涵盖光伏发电行业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全国重点省市发展情况、龙头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布局与进展、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投资机会挖掘等内容详尽的深度研究报告,对预知光伏发电行业需求前景、国家政策走向、竞争对手的业务布局、紧紧抓住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制定公司应对战略与实施方案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