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80610575,

14776264685,

最新版!韦伯咨询:2024年中国水务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多图)
作者: | 作者:韦伯咨询 | 发布时间: 2024-12-15 | 438 次浏览 | 分享到:
请查看韦伯咨询独家发布的最新版《2024年中国水务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

一、水务行业重大政策及影响

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等多部委新出台水务行业相关文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促进水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施严格节水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二是加快城镇污水设施建设,加强污水排放监测,进行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改革;三是多渠道解决污水处理、水利设施和生态治理等项目资金需求。

以上政策将在提质增效、扩大产能、提升盈利空间和税费改革等方面对水务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1、提质增效方面

我国将持续实施严格节水政策,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漏损率、控制用水总量。根据 2024 年 3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家水安全保障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内容,2023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 93%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 10%以内,距离《“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中要求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到 2025 年力争控制在 9%以内的目标差距在不断缩小。

根据 2023 年 4 月发布的《水利部关于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工作的意见》,计划到 2025 年,我国水资源节约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节水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技术标准体系趋于完善,节水意识不断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6400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 16%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8 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 16%,全国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达到 170 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和北方 60%以上、南方 40%以上县(市、区、旗,以下统称县)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

202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节约用水条例》,明确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人口和城市科学合理布局,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鼓励和支持节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节水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化应用,强化科技创新对促进节水的支撑作用。

2、扩大产能方面

在加快城镇污水建设、加强污水排放监测、提升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水平等规划指导下,我国污水处理覆盖范围和处理对象将扩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全面提升,需求端的增长将推动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量的进一步释放,且在中央预算、地方财政等资金支持下,水务行业投资将加快进行,从而进一步促进水务行业产能的提升。

2023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我国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1200 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 4.5 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 1000 万立方米/日;

循序推进管网改造,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加快补齐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缺口,稳步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加强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3、提升盈利空间方面

在节水政策下,预期政府可能将通过水价的调节作用促进节水目标的实现,水价有望持续增长。此外,在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改革政策指导下,要求污水处理费定价机制需要考虑在补偿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合理盈利,该政策预期将有效推进我国水费征收的市场化改革,提升我国水务行业盈利水平。但考虑到水务行业涉及国计民生,公益性较强,短期内水价涨幅空间仍有限。

4、税费改革方面

2024 年 10 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和水利部联合印发《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自 2024 年 12 月 1 日起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对水资源税的纳税人、计税依据、税额标准、税收优惠等税制要素作出了明确规定,统一确定水资源税最低平均税额标准,对取用地下水、水资源严重短缺和超载地区取用水从高确定税额;水资源税收入全部归属地方,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适当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二、水务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方向

水务行业涉及国计民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预期水务行业整体仍呈现区域垄断和跨区域运营行业龙头并存的态势。

我国水务企业按照业务区域范围大致可分为跨区域运营水务企业和区域专营水务企业。其中,区域专营的国有地方水务企业最为普遍,区域垄断性突出,是水务行业的主力军。

部分实力较强区域(包括北京、深圳、成都、重庆等地)的地方国有水务企业和央属水务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参控股、BOT 和 PPP 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或国外异地扩张,获取供水和污水处理业务特许经营权,并通过拓展水务衍生业务成为跨区域投资型综合水务龙头企业,企业竞争力突出。

未来竞争方向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治理和环保力度加大,水务产业链出现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泥处置等水务衍生行业。

水务衍生行业对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水务衍生业务仍将继续成为实力较强的央企或经济发达区域地方国企积极参与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