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五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钢铁行业烧结机机头、球团焙烧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时均值分别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其他主要污染源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时均值原则上分别不高于10、50、200毫克/立方米。达到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每月须有至少95%以上时段小时均值排放浓度满足上述要求。
受指标驱动,本轮超低排放改造的主角仍是此前火电改造时期的“三大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粉尘,而此前参与火电行业改造的企业也迎来了第二轮市场需求的释放。针对这三类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治理,各家环保公司所采用的技术路径千差万别,治理结果各有利弊。
图表1:大气治理重点企业采用的超低排放改造工艺
资料来源:中国金属学会、韦伯咨询整理
根据中国金属学会调研统计,目前我国主流钢铁企业所采用的脱硫脱硝方式多达十余种,各种类所采用的催化剂及设备种类、安装方式方法、脱硫脱硝效果及后期运营成本均有差别。
图表2:部分钢铁企业大气排放治理技术与工艺汇总
资料来源:中国金属学会、韦伯咨询
经过多年探索,目前烧结(焦化)行业的烟气治理技术基本已经达到了超低排放的目标。在烟气入口端,多数企业已经开始采用烟气循环技术,大幅改善了入口烟气的指标,其中入口氮氧化物指标可以降低至200mg/m³以下,为末端治理减轻了负担。
在末端治理方面,现阶段钢铁行业主流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有:脱硫(湿法、半干法)+SCR脱销、活性炭(错流、逆流)法、氧化法(臭氧、氧化催化、FOSS)等。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在现实运营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具体见下表。
图表2:钢铁及焦化行业主流脱硫脱硝除尘方式的优缺点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金属学会、韦伯咨询整理
通过对比发现,目前比较主流的几大类烟气处理方式主要存在三类困扰:
1、技术较为成熟的、成本较经济的,烟气治理效果通常难以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要求;
2、技术较为成熟的,烟气治理效果可以满足超低排放标准要求的,通常成本经济性较差;
3、烟气治理效果可以满足超低排放标准要求的,同时成本经济性也相对比较容易接受的,其技术的成熟程度往往还有待论证。
综上所述,大气排放治理行业在超低排放指标的压力下尽管已经诞生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方案,但至今仍未有一种能够同时具备排放达标性、成本经济性与经验成熟性的统一。
更多关于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全面数据和深度研究,请关注韦伯咨询公众号或公司官网,查看韦伯咨询独家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
公司总部:中国-深圳
主营业务:行业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IPO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可研、细分行业尽调、产业园区规划等
客服热线:段先生13480610575,刘先生14776264685(微信+电话)
联系邮箱:WBZX2019@163.com
公众号:韦伯咨询、韦伯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