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然而,目前全球面临着淡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海水淡化技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的推广,海水淡化技术有望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世代的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性。
常见的海水淡化技术包括蒸馏法、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等。其中,反渗透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它通过半透膜将海水中的盐分和杂质分离,从而获得淡水。
图表1:常见的海水淡化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目前,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使用海水淡化技术为约3亿人提供清洁水。作为新增水源,海水淡化具有更好的投资经济性。
2022年,全球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1.08亿立方米/天,海水淡化产水6310万吨/日,海水淡化厂数量高达22757家。
2023年,全球海水工程规模达到1.15亿立方米/天,同比上涨7%。
2024年,全球海水淡化日产能预计超过1.2亿立方米/天,主要受中东、中国和美国市场的需求驱动。
图表2:2019-2024年全球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及增长情况(亿立方米/天,%)
全球海水淡化产能的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短缺但能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尤其是中东和北非地区。
近一半位于中东地区,主要的市场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和以色列等。
这些国家普遍面临严重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高能耗的海水淡化过程提供了廉价的能源支持。
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的海水淡化工厂中,单台设备的日均产能就超过20万立方米,而行业内其他工厂的日均产能往往不足1000立方米。
图表3:2024年全球海水淡化产能的区域分布占比情况(%)
目前,海水淡化为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中东的沿海城市提供了约10%的市政供水,为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提供了50%以上的饮用水。到203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分别超过25%和80%。
亚太地区是全球海水淡化市场第二大的区域,过去十年启动的大量海水淡化项目已在近年陆续投运。
中国在“十四五”规划推动下,在天津、山东、浙江等地大力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基地,以满足沿海工业和城市的用水需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在积极规划项目。
2025年4月,国内规划建设规模最大的工业级膜法海水淡化项目——万华化学蓬莱海水淡化项目正式竣工投产。
该项目创新性地利用电厂循环冷却水(温排水),采用“余热+膜法”技术,可有效减少碳排放,同时反渗透膜法工艺,较传统的“双膜法”可降低15%以上运行成本。
截止2024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8个,工程规模285.6万吨/日,同比增长13%。
图表4:2020-2024年中国海水淡化工程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万吨/日,%)
按终端用户划分,海水淡化的下游市场需求及应用可分为市政、工业和发电三大领域。
由于市政供水系统提供全球城镇大多数人口的用水,并由当地政府负责保障水质安全,市政领域占据全球海水淡化应用约70%的市场份额。
全球特大城市的持续扩张,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污染问题的加剧,导致对安全饮用水的需求增加,这也推动了市政领域的增长。
工业领域是仅次于市政的第二大主导领域,这主要归因于采矿、制造和化工等多个工业部门对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满足蒸汽处理、冷却等关键功能需求。
能源回收装置和改良膜材料等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正使海水淡化更具能源效率和成本效益。
图表5:全球海水淡化主要应用领域的分布情况(%)
全球城市化率上升和人口增长是推动海水淡化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同时,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枯竭和海水淡化技术的快速改进将推动全球海水淡化市场的增长。
此外,天气模式变化、污染加剧和森林砍伐等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正在导致世界各地的水资源短缺和类似干旱的情况,各国政府正在投资开发海水淡化设施或项目以应对这种情况。
如迪拜水电局雄心勃勃地计划到2030年迪拜100%的淡化水全部利用清洁能源和余热生产。这将推动海水淡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024年,全球海水淡化市场规模约为248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70亿美元,到2032年将增至接近50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
图表6:2021-2032年全球海水淡化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预测(亿美元,%)
全球TOP20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项目开发商排名数据显示:阿联酋Metito公司位列榜首,西班牙的Acciona公司位列第二,法国威立雅紧随其后。
国内的杭州水处理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与工程建设规模,跻身全球前十;上海电气位列第十一位。
图表7:全球海水淡化工程新建项目规模Top20企业排名及统计(十万m³/d)
近年来,中国企业不断开拓国外市场,在中东北非地区出海征程中取得亮眼成绩。
公司总部:中国-深圳
主营业务:行业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IPO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可研、细分行业尽调、产业园区规划等
客服热线:段先生13480610575,刘先生14776264685(微信+电话)
联系邮箱:WBZX2019@163.com
公众号:韦伯咨询、韦伯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