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SAF需求不温不火,欧洲却供不应求,这种供需关系刚好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重新匹配。
S&P分析师表示,尽管亚洲在两年内也将采取强制性的SAF比例要求,生产商可能还是更愿意出口到需求强劲的欧洲,因为欧洲市场的财务回报往往远超国内市场。
S&P分析师预计,欧洲至少要到2030 年,才能实现产能和供应链的充分覆盖。
而中国作为SAF市场的主要玩家之一,有着特别的优势,那就是廉价而丰富的原材料。
目前全球主流的SAF生产工艺为酯及脂肪酸加氢工艺(HEFA),是一种对餐饮废油(地沟油)、植物油、动物脂肪的甘油三酯/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进行加氢处理提炼的过程。
中国正是全球最大的UCO出口国。去年11月,中国税务总局取消了UCO出口退税规则,目的就在于保障国内UCO供给,从而增强国内SAF生产的原料稳定性和可控性。
S&P分析师表示,这说明相比UCO这种原材料,中国市场更希望出口SAF成品。
国内产能来看,截至2024年12月,随着嘉澳环保与鹏鹞环保公告SAF完成试产,我国SAF产能已经扩容至105万吨。
此外,中国在建和待投产产能近300万吨,主要有海新能科、君恒生物、嘉澳环保、四川天舟、海科化工、金尚环保、中石化、朗坤环境等。
业界预计,产能集中投放或助力我国SAF企业抢占欧盟需求放量前的最后时间窗口。
然而,SAF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面临推迟的风险,在中国也不例外。这说明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仍需强力支持。
据路透社日前报道,包括四川天舟和金尚环保在内的几家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工厂建设商正在推迟项目启动。
天舟将其威远工厂2024年的投产目标推迟到了今年下半年,该工厂的年规划产能为50万吨,总投资10亿人民币,目标是将废弃食用油转化为航空燃料并出口。
该公司高管表示,主要原因在于政策不确定性和施工进度。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场,业界也在期待中国公布SAF燃料使用的相关政策。
而金尚环保也将其成都年产能50万吨的工厂试运行时间推迟了三个月,原计划是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建设,并在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试运行。
2024年底,总部位于华东地区的嘉澳环保在连云港启动50万吨产能的工厂进行试运行后不久就暂停了生产。据知情人士透露,嘉澳环保正在申请出口许可证。
由于目前中国国内还没有强制性的SAF业务规定,近期几乎没有国内需求,SAF生产商主要将目标锁定在出口上。
这些SAF企业正在等待政府出台管理SAF出口的政策,包括关税代码、配额管理制度和类似传统航空燃料的退税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欧盟目前对中国出口的生物柴油征收“反倾销”税,但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并不包含在内,一定程度上利好SAF出口。
由于全球产能稳定性担忧与投产进度放缓的双重影响,行业目前担心SAF的实际供给格局会偏紧。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表示,2024年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的预期产量是150万吨,但实际产量只有100万吨,与规划产能差距过大,并称生产速度缓慢得令人失望。
在SAF市场发展之初,生产地和需求地出现了空间上的错配。谁能抓住机会快速完善相关制度并投产,谁就最有希望抢占市场需求放量的红利。
更多关于可持续航空燃料(SAF)行业的全面数据和深度研究,请查看韦伯咨询最新发布的
公司总部:中国-深圳
主营业务:行业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IPO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可研、细分行业尽调、产业园区规划等
客服热线:段先生13480610575,刘先生14776264685(微信+电话)
联系邮箱:WBZX2019@163.com
公众号:韦伯咨询、韦伯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