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新能源电力市场迎来政策与价格的双重调整。
随着国家能源局“136号文件”落地,光伏电价从“保量保价”转向市场化交易,各省结算价格分化明显。
本文梳理12省市光伏交易价格数据,结合分布式光伏发展现状,解析未来投资机遇与挑战。
2024年6月,国家发改委明确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节点(即“531节点”),2025年6月后新项目需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这一政策直接推动2024年上半年抢装潮,并加速各省电价机制调整。
政策核心:电价从“固定补贴”转向“市场竞价”,分布式光伏需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平衡收益。
区域差异:西北、华北等新能源大省因消纳压力大,电价普遍偏低;东部经济强省因绿电需求旺盛,交易溢价显著。
政策创新体现在两大维度:
电价机制突破:12省市试点“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与“全额上网”双轨制。例如陕西对分布式光伏执行0.34元/kWh的结算均价,而山东则通过“分时电价”实现午间光伏高价结算,峰值可达0.43元/kWh。
消纳模式升级:冀北地区首创“月清月结”机制,将光伏电量与月度负荷精准匹配,避免弃光损失;青海则通过跨省交易将富余电力输送至江苏、浙江等高需求省份,实现跨区域资源优化。
根据2024年电力交易数据,分布式光伏结算均价呈现显著地域差异,西北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价格洼地,东部则因高消纳需求推升溢价空间(“西低东高”)。
西北低价区:新疆、甘肃等地依托广袤戈壁资源,光伏装机占比超50%,规模化摊薄度电成本。
东部高价带:如山东通过“现货市场+中长期合约”组合定价,午间光伏出力高峰时段电价较基准上浮40%。
2024年全国光伏交易价格呈现"东西价差超120%"的极端分化,最低0.19元/kWh(新疆),最高0.43元/kWh(天津)。
价格洼地(0.19~0.23元/度):新疆、甘肃等西北省份。
风光资源过剩但外送受限,现货市场频现"地板价";
中位震荡(0.25~0.31元/度):山西、吉林等省。
受现货波动和调峰需求影响,午间谷段价格常跌破0.2元/度;
价值高地(0.38~0.43元/度):辽宁、冀北、浙江等东部负荷中心。
绿电溢价叠加隔墙售电,屋顶光伏溢价超50%。
1.西北地区:资源丰富,电价洼地
新疆(最低):光伏结算均价0.19元/kWh,全年交易电量231.09亿千瓦时,价格同比下降15.56元/兆瓦时。
宁夏:均价0.213元/kWh,绿电交易均价0.267元/kWh,新能源消纳规模居全国前列。
青海:均价0.22元/kWh,绿电交易占比提升至32.68亿千瓦时,跨省外送电价达0.283元/kWh。
2.东北地区:消纳改善,价格企稳
黑龙江:光伏交易均价0.308元/kWh,绿电交易溢价突出,均价达0.431元/kWh。
辽宁:均价0.403元/kWh,分布式项目因工商业需求旺盛,价格高于集中式电站。
3.华北地区:政策试点,价格分层
山西:均价0.20元/kWh,现货市场峰谷价差显著,午间低价时段拉低整体收益。
山东:均价0.346元/kWh,绿电交易溢价稳定,环境权益价值约0.022元/kWh。
天津(最高):均价0.417元/kWh,绿电交易规模69.91亿千瓦时,凸显经济发达地区溢价能力。
4.其他重点区域
内蒙古:结算电价0.31元/kWh,绿电交易规模757亿千瓦时,全国第一。
陕西:均价0.344元/kWh,分布式项目因峰谷电价机制,夏季收益最高。
西北荒漠电站受制于跨省通道利用率不足65%,而东部1平方公里工商业屋顶的发电价值,相当于西部10平方公里地面电站。
建议策略:
负荷中心优先:瞄准浙江、江苏等用电缺口超30%的省份,利用分布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避开外送依赖区:新疆、甘肃项目需配套储能或氢能转化,规避外送波动风险。
2025年起新建项目强制配套绿证,溢价空间预计扩大至0.05~0.12元/度。
创新模式:
隔墙售电:浙江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直供协议,溢价达0.12元/度;
绿色金融:广东允许光伏发电凭证质押融资,提升项目IRR约2-3个百分点。
TOPCon组件:在山东现货市场获得0.05元/度的效率溢价;
台区储能:绍兴试点配电网级储能,光伏就地消纳率提升至99%,峰谷套利增收18%。
山西现货市场光伏午间价格常跌破0.2元/度,而浙江晚高峰冲至0.68元/度。
应对策略:
参与辅助服务:山东、山西试点爬坡辅助服务交易,调节收益可达电费收入15%;
期货对冲:关注广州光伏发电量期货,锁定远期价格波动。
公司总部:中国-深圳
主营业务:行业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IPO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可研、细分行业尽调、产业园区规划等
客服热线:段先生13480610575,刘先生14776264685(微信+电话)
联系邮箱:WBZX2019@163.com
公众号:韦伯咨询、韦伯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