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80610575,

14776264685,

2024年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展迅猛,七大融资渠道及模式梳理
作者: | 作者:韦伯咨询 | 发布时间: 2024-12-19 | 606 次浏览 | 分享到:
请查看韦伯咨询独家发布的最新版《2024年中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

一、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主要好处

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工商业屋顶上,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其储存或使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为工商业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还可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图表1: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主要好处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韦伯咨询

二、分布式光伏发展迅猛,工商业新增装机占比达70%

2013-2015年,国内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较小,分别为0.8GW、2.05GW、1.39GW。

2016年底,随着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受消纳困局笼罩,更加灵活的分布式光伏开始进入各大电站业主的视线。2017年,三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下调,而分布式光伏度电补贴维持0.42元不变,由此分布式光伏近20%的超高收益立即吸引了大批金主蜂拥而至。2017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9.44GW,较2016年暴增3倍。

2018年,“531”新政虽然将分布式光伏装机控制在10GW,但在市场抢装之下,当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仍然再创新高,达到了20.96GW,占比达47.4%,与集中式电站“两分天下”。

图表2:2013-2022年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及增长情况(GW,%)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韦伯咨询

2019年,分布式光伏按下“减速键”,主要在于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步伐放缓。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装机骤降,一方面在于2019年部分装机或递延至2020年,另一方面竞价模式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并不占优势,最终进入国补名单的项目较少。

2013年,全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占全部光伏装机的比重仅有6%。此后7年,该比例快速地增长。2021年,分布式光伏新增约2900万千瓦,约占全部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5%,历史上首次突破50%,光伏发电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明显。

图表3:2013-2023年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占比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韦伯咨询

2023年,全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96.28GW。其中: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2.80GW,同比增长104%。

图表4:2019-2023年中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及增长率(GW,%)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韦伯咨询

2022年,工商业分布式新增装机占分布式新增装机的比重为51%,占光伏新增总装机容量的30%。

2023年,工商业光伏装机占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的比重超过一半(54.8%),较2022年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占全国光伏新增装机的比重接近1/4(24.3%)。

图表5:2016-2023年全国工商业光伏新增装机占分布式新增装机的比重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韦伯咨询

2024年1-6月,全国光伏新增并网装机容量102.48GW,同比增长30.7%。

从新增装机结构来看: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旗鼓相当(1)集中式光伏新增49.6GW,占48.4%;(2)分布式光伏新增52.88GW,占51.6%。

户用光伏新增15.85GW,占全部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15.5%,占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30%;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增长更加迅猛,上半年新增37.03GW,占全部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36%,占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70%。

图表6:2024年1-6月中国各类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韦伯咨询

三、工商业光伏电站的融资途径多样,融资渠道全解析

工商业光伏作为分布式光伏的重要形式,常借工业企业及园区闲置资源建设,既减轻用电压力,又激活闲置资产,市场反响热烈。因此,工商业光伏电站的融资途径也从冷门变得多样化。

图表7:工商业光伏电站的七大融资渠道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韦伯咨询

1、自有资金投资

即企业依靠自身资金建设运营电站。主要适用于有一定实力的工商业光伏电站开发者。其优势显著,企业决策自主性强,可依自身战略灵活规划电站建设与运营,不受外部干扰,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收益全部归企业,提升盈利能力与财务实力。

然而,挑战也不容小觑。建设电站前期资金投入巨大,易给企业现金流带来压力,限制其他业务资金周转;而且企业需独自承担各类风险,如光照资源变化、设备故障、技术更新、电价及政策变动等,这些都可能使投资收益受损。

2、融资租赁方式

(1)直接租赁模式

在此模式下,融资租赁公司依企业需求采购设备,取得所有权后与企业签订租赁协议,约定3-10年租赁期、首付款(10%-30%)及租金支付计划等。如4000万元设备项目,企业付800万元首付后分期付租。

设备由供应商运至指定场地,融资租赁公司协助安装调试,企业负责场地及基础建设并承担费用。

租赁期内企业付租并使用设备发电盈利,承担日常维护,重大故障维修依合同约定执行。租赁期满,企业可按残值留购设备获得所有权,或续租,退回设备的情况较少。

这种模式助企业前期少占资金启动项目,借助专业资源实现能源转型与效益提升,但企业参与时要审慎评估合同与财务能力,保障自身利益。

(2)售后回租模式

企业先把光伏电站资产卖给融资租赁公司,依电站设备性能、发电能力等评估确定价格,获得资金用于自身经营周转。

然后融资租赁公司回租资产给企业,租赁期3-7年,企业按季或年支付租金,租金涵盖资金成本、收益与折旧补偿。租赁中企业负责电站运营维护及费用。

期满后,企业有优先回购权,可低价回购资产重获所有权;也能协商续租;若无需电站,融资租赁公司会处置资产。

此模式能让企业盘活资产、快速融资并优化财务结构,但企业要综合考量租金成本、电站收益及发展规划等因素,谨慎抉择。

图表8:工商业光伏电站融资租赁方式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韦伯咨询

(3)杠杆租赁模式

杠杆租赁模式是较为复杂融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融资租赁公司作为牵头方,通常只出资项目总投资的20%-40%,剩余资金则通过以电站资产为抵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获得,从而“撬动”更大的资金规模来购买光伏电站设备。

例如,对于一个总投资5000万元的电站项目,融资租赁公司自身出资1500万元,向银行贷款3500万元。

随后,融资租赁公司将设备出租给工商业企业,租赁期限一般较长,可达5-10年甚至更久,以匹配光伏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营特性和收益回收周期。

企业按照租赁合同约定,定期向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金,而融资租赁公司则用收到的租金偿还银行贷款本息。

杠杆租赁模式的优势在于,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而言,可以利用较少的自有资金开展更大规模的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对于企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获得租赁融资的机会,并且有可能因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杠杆效应而享受到相对更优惠的租赁条件。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风险,如银行贷款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项目资金的稳定性,一旦电站运营出现问题导致租金支付困难,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融资租赁公司的偿债能力和企业的持续运营。

3、银行贷款

(1)项目贷款

银行根据光伏电站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收益预测等进行评估,向企业发放用于电站建设和运营的贷款。这种贷款金额较大,期限较长,通常会以电站的资产、收益权等作为抵押。

例如,一家大型工厂建设光伏电站,银行评估其项目收益稳定后,提供为期10-15年的项目贷款,企业按约定的还款计划分期偿还本金和利息。

(2)流动资金贷款

用于解决企业在光伏电站运营过程中短期资金周转问题,如购买设备配件、支付运维费用等。贷款期限相对较短,一般为1-3年。

4、政府补贴与专项资金

(1)政府补贴

政府为鼓励可再生能源,会对工商业光伏电站提供财政补贴,(各地补贴不一样,还需企业提前了解)包括按装机容量给予的装机补贴和按发电量计算的度电补贴,以降低初始投资成本并增加项目收益。

企业需提交相关材料申请,经政府审核后,符合条件的项目可获得补贴。

(2)专项资金

政府设有专项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如工商业光伏电站,资金来源于能源发展基金、环境税等。

企业可申请用于研发、示范工程、设备升级等。(各地政府专项资金标准不一样,企业需提前了解。)

5、债券融资

工商业光伏电站企业可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或绿色债券筹集资金。发行公司债券需企业具备良好信用评级,利率根据市场和企业信用等级确定,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能以较低利率吸引投资者。

例如,AA级企业可能以4%-5%年利率发行3-5年期债券。而绿色债券专为支持绿色项目发行,资金需专款专用,用于环保型光伏设备和生态友好型电站建设等。

绿色债券既满足投资者环保需求,又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渠道,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也会给予支持和补贴,降低融资成本。

6、股权融资

(1)合资建设模式

投资方与其他合作方共同投资开发光伏项目,共享项目的收益、资源和共担风险。合作方可以是政府、企业或其他投资者。

这种模式可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借助其他投资者的资源和经验,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图表9:工商业光伏电站股权融资模式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韦伯咨询

(2)众筹模式/互联网金融

向大众筹集资金进行项目融资。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项目信息,吸引众多投资者小额投资,积少成多。

不过,该模式存在涉嫌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且项目规模和投资者权益保障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3)光伏产业基金

是以光伏电站建设为投资方向集合社会资金而建立的基金。有利于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但基金融资成本较高且资金来源有限,存在一定的风险。

7、托底投资者并购

托底投资者并购是一种关键模式。该模式利用托底投资者(如央企或国企)的财务优势和银行授信,为电站项目提供稳定资金。

初期投资者负责开发、评估及建设,电站并网后,可选择立即或运营一段时间后转让给托底投资者。此模式不仅确保了资金保障,还有助于分散风险,保障收益稳定性。

然而,并购前需全面评估风险,明确合同条款,并确保合规性。需关注政策动态并降低补贴依赖;技术风险,要评估和升级技术;运营风险,应建立运维体系等风险。

更多关于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行业的全面数据和深度研究,

击以下站内链接查看韦伯咨询独家发布的最新版

《2024年中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