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稀土回收来说,目前,从永磁体中回收稀土的规模有限,但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的兴起为加大回收力度带来了巨大潜力,但要提高回收率还需更针对性的经济激励措施。此外,采矿每年会产生约1000亿吨废弃物。到2030年,累积的废弃物量将比2020年的水平增加近90%,从矿山废弃物中回收矿物为将环境负担转化为宝贵资源提供了机会。
(7)政策势头正在增强,新政策和法规不断涌现。
根据IEA的关键矿物政策追踪器,自 2022 年以来,全球已经出台了 30 多项与关键矿物回收利用相关的新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一般可分为四类:战略计划、EPR、财政激励措施和跨境贸易法规。
当今,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回收率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就电子废弃物(e-waste)而言,发达经济体的回收收集率明显高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亚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回收收集率低于 5%,非洲仅为 1%,自 2010 年以来几乎没有改善,而日本和韩国的回收率为 30%,欧洲和北美则为 40% 至 50%。
支持发展中经济体加强回收收集和回收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并进行技术和技能转让,有助于防止废弃物被填埋,同时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当前的挑战
(1)回收业务可以实现盈利,但创新的定价方案和商业模式是提高经济可行性的关键。诸如收费制回收和收益共享等新模式可为回收商提供更好的经济稳定性,并鼓励长期投资,尤其适用于磷酸铁锂(LFP)电池。
(2)新技术有望提高回收效率。
先进分拣、新型化学和物理工艺以及新的质量控制方法等新兴技术有助于克服回收率低和材料损失的挑战。2017年至2022年期间,锂离子电池回收专利年均增长率为56%,2022年至2023年期间,对电池和废弃物回收的风险投资大幅增加。政策激励以及研究机构与行业之间的合作对于将这些有前景的技术推向市场至关重要。
(3)各国正在采取行动规范废料贸易,以减少不受管控的废料流失并激励国内回收能力。
除了国家法规外,诸如《巴塞尔公约》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控制废物越境转移的决定等国际废物协定也在不断加强对越境废物贸易的控制。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确保出口的废料在进口地区得到妥善回收和可持续处理。
(4)回收并非没有环境和社会影响。
电池回收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废渣污染、水污染和有害排放。虽然各种自愿性标准正在涌现,但在社会和治理方面仍存在重大差距,需要努力加强现有的回收标准。可追溯机制可让利益相关者核实材料是否按照最佳实践进行采购和回收。此类机制也可让消费者青睐环境和社会绩效更高的回收商。
(5)政策制定者需要超越回收范畴,融入更广泛的循环经济原则。
回收之外的机会包括循环产品设计、维修、翻新、再利用和重新利用。循环设计原则体现了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并便于在产品报废时更易回收的重要性。通过采取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体方法,政策制定者、行业利益相关者和消费者可以为关键矿物的使用创造更可持续的途径。
3、政策建议
报告提出9项关键行动计划,虽然所有政策领域都很重要,但具体要采取的政策行动组合会因国家或地区而异。
(1)制定详细的长期政策路线图。
设定清晰的目标和过程里程碑,以明确政策方向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大的确定性。政策制定者必须采取的关键步骤是,基于科学依据为回收率以及需要用于下一代产品和技术的再生材料最低产量设定明确目标。同样重要的是要说明如何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鼓励投资的努力应与涵盖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性标准的广泛战略协同推进。
(2)协调废物管理和回收利用政策以发展高效的二级市场。
促进国际合作以减少贸易壁垒并将无管控的废料流失降至最低。这包括制定统一的废物分类方法、监控二手商品(特别是乘用车和报废电池)的贸易,以及对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s)非法交易或出口未经处理的废物(如电子废物)进行严格处罚。
例如锂离子电池废料和黑色物质在国际协定以及不同司法管辖区中的分类不明确,企业在出口国和进口国面临着依据不同国家法规开展运营和贸易的挑战。制定详细且实用的特定物质分类标准或为黑色物质制定专门代码。
(3)利用激励措施和强制要求强化国内基础设施。
通过经济激励措施鼓励国家和区域层面对回收能力进行投资。在国家甚至地方层面规范废物收集和分拣,是确保强大的国内回收基础设施的关键第一步,但该方法必须根据每个国家现有的废物管理能力进行定制。除了收集环节,通过经济激励措施也有助于强化回收基础设施。此外,还需要对整个价值链进行投资。
(4)鼓励可追溯性、标准和认证以促进回收材料的消费。
回收行业的发展得益于透明度和国际最佳实践。政策制定者可以鼓励采取协调一致的方法,确保各项标准之间的互操作性,并与国际框架和最佳实践保持一致,特别是那些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协作的情况。此外,他们可以制定政策,要求私营企业采用负责任的处置做法,并在EPR框架内鼓励采用可追溯系统。
(5)为技术创新、研发和劳动力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
确保对更高效的流程、推广成熟技术以及培训适应新能源经济的劳动力队伍持续提供支持。政府可通过为项目提供拨款、激励措施和支持来引导投资流向,从而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