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绝大多数SAF项目以及我国已投产和计划投产的项目均采用该路线。二氧化碳加氢合成航煤有望实现低碳或零碳生产,受到各国高度关注,研发示范步伐加快。
根据对全球已投产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工厂的生产工艺的不完全统计:使用酯和脂肪酸加氢工艺(HEFA)的工厂数量最多,占60%;其次是共炼工艺(Co-Processing),占19%。费托加氢合成(FT)、醇制喷气燃料(AtJ)、烃/酯/脂肪酸加氢(HC-HEFA-SPK)等工艺也被使用,与其他SAF工艺合计占据约20%的市场份额。
图表10:全球部分已投产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工厂的生产工艺占比(%)
中国具备丰富的潜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原料资源,包括每年2.35亿吨的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2.1亿吨的农业废弃物、1.95亿吨的林业废弃物、500万吨的工业废弃制乙醇、340万吨的废弃食用油脂。
若这些原料得到充分的利用,理论上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产能上限超过4600万吨/年,发展潜力巨大。
图表11:中国各类别可持续航空燃料可用量及产能上限(百万吨/年)
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市场整体处于初期阶段,围绕其生产、销售、使用,以及监管等环节的运营模式,基本与传统航油一致。
相较传统航油,可持续航空燃料原料的可选性更大,因此生产商和原材料供应方也更加多元化。
图表12: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链各环节及重点企业分布
资料来源:Wind、韦伯咨询
在供给侧,中国石化2009年启动SAF研发,其后开展了一系列示范性生产;中国石油于2011年完成首次生物航煤验证飞行,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开发了生物航煤工艺包。
中国正在加大政策和技术支持力度,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发展。作为全球废弃餐油的主要生产国之一,我国利用原料优势并建立收集渠道,使得HEFA工艺成为国内当前SAF制备的主要工艺。
目前,我国有6家企业已投产,均采用HEFA工艺;中石化镇海炼化、河南君恒生物、山东海新能科三家企业通过了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现有SAF产能合计达到35万吨/年。
图表13: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已投产的企业情况梳理
除了上述已有的SAF产能,我国还有大量SAF项目处于规划阶段,待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规划SAF产能将大幅提高至近700万吨/年的规模。
图表14: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未投产的企业产能规划分布(万吨)
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具有较强的政策驱动属性,政策导向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SAF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即受国际航空公约保护的全球性航空业降碳政策CORSIA,现阶段共有126个成员国参与。CORSIA的正式参与范围将于2027年从欧盟及其成员国辐射全球。
2024-2026年,该政策先于126个成员国内部实行,成员国内部航线及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航线开始征收碳税+罚款;2027年,非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往返航线,也需要征收对应的碳税+罚款;SAF掺混政策最后并非是某些国家发起的地域性政策,而是最终形成多国共同发起和响应的全球性趋势。
图表15:2023-2027年“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政策及趋势
中国民航局从2010年开始加大对SAF研发应用的重视程度,将SAF作为行业脱碳重要战略储备。
2021年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航空业纳入碳市场重点碳排放行业名单,大力推进SAF等替代燃料发展。
2022年1月,中国《“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力争“十四五”期间SAF消费量达到5万吨、2025年当年达到2万吨。相较于我国约3000万吨/年的航油消费量,该目标略显保守,但发展SAF的方向已明确,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民航局联合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使用SAF的国产民用飞机示范应用。
2024年9月,中国发改委和中国民航局正式启动了SAF应用试点,9月19日起,国航、东航、南航分别从北京大兴、成都双流、郑州新郑、宁波栎社机场起飞的12个航班将正式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
图表16:近年来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主要政策规划及内容
随着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和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的推动,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需求量将达到300万吨/年,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达到8,600万吨/年,这意味着20年内接近30倍的增长,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图表17:2030-2050年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需求规模预测(万吨/年)
更多关于生物航煤行业的全面数据和深度研究,请查看韦伯咨询独家发布的
《2024年中国生物航煤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
公司总部:中国-深圳
主营业务:行业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IPO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可研、细分行业尽调、产业园区规划等
客服热线:段先生13480610575,刘先生14776264685(微信+电话)
联系邮箱:WBZX2019@163.com
公众号:韦伯咨询、韦伯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