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国家报废标准或者虽然未达到国家报废标准,但发动机或者底盘严重损坏,经检验不符合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或者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称为报废汽车。
汽车拆解是连接销售与制造的重要一环。汽车产业链是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产业链,上下游牵扯到钢铁、机械、橡胶、销售、维修等数十个行业门类,就业人数占据社会总就业人数的1/6。且汽车当中含有大量钢材、有色金属、橡胶等材料,可循环再利用,集约的使用资源。
报废汽车中含有大量可回收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相比其他可再生原材料(废家电、废电脑、易拉罐),具有存量大、资源价值高、零部件可再制造应用等特点。报废汽车的材料构成中,废钢铁占69%、废塑料占6%、废有色金属占5%、废橡胶占5%、废玻璃占4%,其他各种材料占比约为11%。
图表1:每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材料构成
资料来源:Wind、韦伯咨询
202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四部门印发《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并提出:
未来中国将引导汽车生产企业依法自建或合作共建报废汽车逆向回收利用体系,与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加强信息共享,扩大再生材料、再制造产品和二手零部件使用,实现报废汽车拆解产物高值化利用,提高汽车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到2023年,报废汽车规范回收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汽车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模式;报废汽车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5%;汽车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完备,汽车可回收利用率达到95%,重点部件的再生原料利用比例不低于5%。
2022年4月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汽车消费市场下行压力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部署,要求通过政策加力,稳定增加汽车消费。2022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6部门发布了《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并提出两大方面的支持政策:
1、鼓励老旧车辆淘汰更新
顺应汽车消费升级的趋势,鼓励各地综合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推动老旧车辆退出,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目前上海、湖北、江西、广东、重庆、宁夏等地,都已经开展了汽车以旧换新的专项行动,鼓励汽车更新消费。
2、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
(1)支持先进企业进入这个体系,从而保证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2)贯彻国务院关于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的部署要求,延长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资质重新认定的过渡期。根据相关管理办法,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要在2022年9月1日前重新完成资质认定,但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不能如期完成,因此考虑到企业实际情况,将过渡期延长半年,即延长到2023年3月1日。
(3)加大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建设项目用地支持力度,明确企业建设项目用地原则上为工业用地。对于已经取得资质的企业及部分在建项目,按已经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通过这些举措,把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起来。
2019年《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出台之前,国家对回收企业进行数量控制,原则上每个地级市设置1家回收拆解企业,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为1-2家,直辖市为2-4家。这些规定客观上造成了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此后,新的《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在制度层面上取消了回收企业数量控制的要求,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不同类型企业迅速涌入。
近几年,中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9年底,中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共755家,回收网点约2271个,从业人员约2.4万人。2020年中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共768家,同比增长1.72%。截至2021底,全国有资质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合计929家;回收拆解量前50家企业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江苏、重庆、北京、广东五省市企业占一大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总量以超过50%的占比名列前茅。
根据商务部2022年10月发布的统计数据,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资质企业已达1268家,较2021年底增加了300多家。
图表9:2016-2022年中国报废机动车回收资质企业数量及增速(家,%)
资料来源:Wind、韦伯咨询
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以110家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新老资质企业合计)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总数的9%,也是全国唯一数量超过一百家企业的省份。湖南省和河南省分别以76家和74家的数量分列第二、三位。福建广东、河北、四川、云南、甘肃、浙江省的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数量位居第四至十位。
图表10: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资质企业在各省的数量分布情况(家)
资料来源:Wind、韦伯咨询
大量企业的涌入引领了拆解模式的改变,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风险。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22年底,全省机动车保有量2496.8万辆(不含拖拉机),全省总拆解产能约为99-125万辆。同时,当前江苏全省44家企业总申报产能超过170万辆,已远超全省产能需求,而且仍有不少企业准备提交资质认定申请或准备投资建设。
公司总部:中国-深圳
主营业务:行业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书、IPO及再融资募投项目可研、细分行业尽调、产业园区规划等
客服热线:段先生13480610575,刘先生14776264685(微信+电话)
联系邮箱:WBZX2019@163.com
公众号:韦伯咨询、韦伯产业智库